1概述
菜籽,也称为芸苔子,是草本十字花科作物,是我国首要油料作物和蜜源作物之一,其籽粒是制浸油脂质料首要种类之一。培养广泛全国,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种。其培养面积占全国油料作物总面积的40%以上,产值占全国油料总产值的30%以上,居世界首位。
油菜的果实为角果,角果由果啄、果身、果柄三有些构成。角果成熟后,因为果瓣失水缩短,能主动开裂,种子呈圆球形或卵圆形,由种皮、胚及胚乳遗址三有些构成。 种子的化学成分,通常含氮3.9%-5.2%,蛋白质24.6%-32.4%,纤维素5.7%-9.6%,灰分4.1%-5.3%,油脂37.5%-46.3%。
油菜籽中富含必定量的芥酸,会影响油菜籽及菜籽油的质量。油菜籽中还富含必定量的芥子碱、单宁等化学物质,都有必定的毒性,故菜籽饼需去毒后才干作饲料。
依据植物学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,可将油菜分为白菜型油菜、甘蓝型油菜、芥菜型油菜及埃塞俄比亚芥菜四大类,后者培养面积少,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只培养前三种类型的油菜。
白菜型
其特点植株较低矮,叶色深绿至淡绿,上 部薹茎无柄,叶基部全抱茎,花淡黄至深黄色,花瓣圆形较大,开花时花瓣两边相互重叠,花序中间花蕾的方位多半低于周围新开花朵的平面,角果较肥大,果喙显着,染色体2n=20。它分为两种,一种是我国北方春播的小油莱,原产我国北部和西北部,此类油菜植株低矮,分枝少,茎秆细,基叶不兴旺,叶椭圆形,有显着琴状缺刻,且多刺毛,被有蜡粉,爬行成长。这种油菜春性特别强,成长期短,耐低温,适合于高海拔;无霜期短的高寒地区作春油莱培养,散布在我国的青海、内蒙古及西藏等地区。另一种是我国南方的油白菜,它原产我国长江流域,首要特征是染色体2n=20,外形很像通常小白菜,是小白菜的油用变种,株型较大,分枝性强,茎秆粗大健壮,茎叶兴旺,叶片较广大,呈长椭圆或长卵圆形(叶全缘或呈波状),茎叶全抱茎着生,叶面蜡粉较少,半直立或直立,麦苗成长较快,须根多。种子有褐色、黄色或杂色三种,含油率38%~45%,我国南方各地的白油菜、甜油菜、黄油菜均属此类。这种油菜生孩子期短、抗病性较差、产值较低。
原产于非洲北部,广泛散布于欧洲东部、中亚细亚、印度、巴基斯坦及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和高原地区。在中油菜花国培养的芥菜型油莱有两个变种,即少叶芥油菜和大叶芥油菜,这两个变种的染色体数2n=36,这两个种系由白菜型初始种(2n=20)和黑芥(2n=16)天然杂交后异源多倍化进化而来的,自交亲和性高。少叶芥油菜茎部叶片较少而狭隘,有长叶柄,叶缘有显着锯齿,上部枝条较纤细,株型较巨大,分枝部位较高,如高油菜、辣油莱、苦油菜及大油菜均属这种类型,首要散布在我国西北各省。大叶芥油菜茎部叶片较广大而坚韧,呈大椭圆形或圆形,叶缘无显着锯齿,叶面粗糙,茎叶有显着短叶柄,分枝部位中等,分枝数多,株型较大,如高脚菜籽“牛耳朵”、“马尾丝”等地方种类属此种类型,它首要散布在我国西南各省。芥菜型油菜首要特点主根入土较深,主根和茎秆木质化程度高,耐旱耐瘠耐寒性强,适应性强,不易倒伏,生孩子期比白菜型长,抗病性介于白菜型和甘蓝型之间,种子较少,种皮多为褐色、红褐色及黄色,含油量较低,通常为30%~40%,种子有辛辣味。芥菜型油菜适合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人少地多、干旱少雨的山区培养。
甘蓝型
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西部地区,染色体数2n=38。其首要特点是:叶色较深,叶质似甘蓝,叶面通常被有蜡粉,茎部叶形椭圆,叶片有琴状缺裂,薹茎叶半抱茎着生,麦苗爬行或半直立,分枝性强,枝叶茂盛,细根较兴旺,耐寒、耐湿、耐肥,抗霜霉病才能强,抗菌核病、病毒病才能优于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,花瓣大,花黄色,角果较长,结荚多,粒本饱满,种皮呈黑色、暗褐或红褐色,少量暗黄色,种子含油量较高,通常为35%~50%